11月21日下午3点,在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406学术报告厅,北京大学陈彦光教授以“特征尺度、标度与地理空间分析”为主题给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在太阳集团5493con罗静院长的主持下拉开帷幕,聆听本次讲座的有十余名老师以及近百名学生,报告厅内座无虚席。

此次讲座中,陈彦光教授主要从科学范式、特征尺度、标度和地理空间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讲解。他从地理学的3次显著的方法革新历程分析入手,指出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原因在于地理系统分析的不可还原性,因而无法确立学科范式。一门学科的理论范式根源于科学方法范式,科学方法范式序列已经从数学方法、实验室实验发展到计算机模拟乃至数据密集计算。数学工具是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最古老的科学方法范式。然而,由于地理格局的不规则性、地理过程的非线性以及地理分布的无尺度性,传统数学工具在地理分析中受到很大的局限。科学研究始于描述,数学描述的关键在于抓住特征尺度。地理分布可以分为有特征尺度分布和无特征尺度分布。目前的高等数学主要是适用于有特征尺度的分布;对于无特征尺度分布现象,高等数学通常无效,应该采用标度分析代替特征尺度分析。标度分析工具包括分形几何学、异速标度以及复杂网络理论。这些理论和方法可望形成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的集成理论。陈教授赞成科学研究的一般标准:好的科学一定是有趣的科学,故一篇好的文章应该具有趣味性、新颖性和启发性三个特征。他以自己近年的研究为例讨论地理空间分析的新方向。这些案例包括城市等级体系的一般标度律、多标度异速分析以及基于反应延迟的引力谱分析。根据分形和异速思想,他将地理空间划分为实空间、相空间和序空间,形成了以标度概念为基础的地理空间分析框架。讲座的最后陈教授引用著名地理学家李旭旦的观点,强调地理学的发展要有“地”有“理”,不要搞纯粹的地理描述而缺乏理论的解释;要目中有“人”,反对地理二元论;还要“心中有数”,不可泛泛立言、忽略数学方法的运用。

在互动环节,台下的的老师们表示受到很多启发积极提出问题,希望得到陈教授的指点,陈教授谦虚答疑,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也表示通过聆听陈教授的报告开拓了视野获益良多,本次讲座在同学们阵阵掌声中落下帷幕。
陈彦光教授简介:河南罗山人,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83级校友。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2006-2011),国际ICA地理空间分析和建模委员会委员(2008-2015)。国际10多种著名英文城市与地理杂志的学术论文评审人。从事城市地理学、计算与理论地理学以及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研究城市化和自组织城市网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源刊论文31篇,SSCI核心期刊论文4篇。出版理论专著1部,合作出版理论专著2部,出版地理数学方法系列教材4部。2011年获北京大学年度中国工商银行优秀教师奖,2013年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校级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