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韩晓利,男,1958年2月出生,湖北郧县人,1981年12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2年1月-1985年10月任教于华中师范学院地理系。1984年考取华中师范学院地理系研究生。1985年10月留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理系。1987年考入美国波士顿大学地理系研究生,1991年9月获经济地理硕士学位,1993年5月获地理/区域科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时空二维剖析日本经济的结构变化》。1993年6月-1994年7月任职美国波士顿大学地理系研究员助理教授,发表4篇与经济结构变化、劳动力需求、能源消费与环境相关的论文。1994年8月受聘于美国运输部交通信息统计局高级研究员顾问,领导研究并建立了美国第一个交通运输卫星帐户,奠定了系统分析交通运输对美国经济贡献和影响的方法论和数据基础,发表了关于交通运输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和影响先驱性论文6篇。
成立公司,大显身手
1997年,韩晓利成立宏系研究技术公司,出任董事长兼总裁,是美国宏系研究技术公司的主要创始人。宏系公司以美国首都华盛顿市为基地,从事交通、经济、统计、能源、城市与区域规划以及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分析与咨询服务业务。同时,兼职美国国家科学院交通研究委员会(TRB)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组委员,重大交通运输投资对经济影响评估组常任委员。领导完成了几十个突破性的交通运输信息数据研究项目,对交通运输信息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方法论,数据的时效性和政策相关性,做出了公认的贡献,研究结果被纳入美国运输部、商业部的官方信息系统。2次被评为美国运输部小企业月季人物,4次被授予美国运输部杰出少数民族企业家奖,1次被授予美国运输部交通信息统计局卓越贡献奖。1999年4月,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访美期间,韩晓利作为学有所长的留学生和青年企业家,受到朱镕基总理的亲切接见。
勤于笔耕,成果丰硕
韩晓利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和研究,发表了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其主要学术论文有:《日本工业结构调整期间劳动力知识水平的变化》,发表于《区域科学年鉴》1993年第27卷;《1975年—85年间日本经济的结构变化与能源、消费》,发表于《能源月刊》1994年第15卷;《日本经济中货物与服务的能源成本变化》,发表于《区域科学年鉴》1995年第29卷;《日本经济的结构变化与劳动力需求》,发表于《经济系统研究》1995年第7卷;《美国交通活动中二氧化碳排放成因的剖析》,发表于《交通研究(第4分册)》的1997年第二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发表于《世界发展杂志》1997年第25卷。
韩晓利通过研究,创建了多项先驱性美国运输经济指标和方法论。
1.美国运输卫星帐户。在受聘于美国运输部交通信息统计局高级研究员顾问期间(1994-1998),韩晓利博士发起并领导了由美国运输部交通信息统计局和美国商业部经济分析局共同资助的研究项目《美国运输卫星帐户》。这个项目首创了用国民收入及产品账户的理论和方法去估算交通运输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统计方法和模型,把运输产业的数据有机地结合到国民收入及产品总账中去,为宏观估算交通运输经济总量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在运输卫星帐户建立之前,美国国民收入及产品账户在统计由运输活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值时,只包括运输产业的生产值。但实际上,有许多运输活动是由非运输产业进行的,如零售业的外卖送货和建筑业的工程运输。而这些运输活动所产生的生产值都被算成了零售业的生产值或建筑业的生产值。《美国运输卫星帐户》第一次系统地,定量地把由非运输产业进行的运输活动所产生的生产值归算为运输生产值。这个统计方法的创新大大地提升了运输活动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和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以1992为例,美国国民收入及产品账户的统计显示运输产业生产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但运输卫星帐户的统计显示运输活动创造了5%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美国运输卫星帐户》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它更精准地显示了不同产业对运输的依赖性。以服务业为例,美国国民收入及产品账户的统计显示每一美元服务业产值的运输成本为1美分,但运输卫星帐户的统计显示每一美元服务业产值的真正运输成本为3美分。这两项由《美国运输卫星帐户》所产生的新数据彻底刷新了人们对运输活动在美国经济和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也直接影响了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率的计算和政府财政预算开支的走向。
2.运输相关终端需求。继《美国运输卫星帐户》之后,韩晓利博士的研究又为如何在宏观层面评价运输对经济的贡献创建了一个新的指标。在一个经济体内,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有生产者的一面和消费者的一面。因此,一项经济活动对经济整体的贡献即可从生产者的一面去衡量,也可以从消费者的一面去衡量。但俩者不可混淆。否则,就会产生概念扭曲和信息误导。历史上,美国运输界最常用的衡量美国运输活动的经济指标是“运输帐单”(Transportation Bill)。这个指标是美国经济为提供运输服务而做出的全部支出的统计总和。它既包括运输产业为提供运输服务在原材料上的支出,如运输设备和汽油的支出,也包括消费者在消费运输服务上的支出,如飞机票和火车票。由于“运输帐单”是一个“总产量”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净产量”的概念,它包括了许多重复计数。当“运输帐单”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被用于衡量运输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时,运输的重要性就被夸大了,因为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净产量”的概念。由于这个概念扭曲的计算,多年来,运输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一直被定格在15%-18%之间。美国运输界很乐意引用这个数据,因为它赋予运输一个虚夸的重要性。从这个不严谨的指标被广泛地引用中,韩晓利博士洞悉到对从消费的角度去衡量运输对经济影响的需求和重要性,因为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动力,消费结构决定经济结构。基于他对国民经济帐户系统的深刻研究,韩晓利博士在美国运输部首次提出了“运输相关终端需求”的概念,并发表多篇论文,应用国民经济帐户系统的理论、方法论和数据为定量计算“运输相关终端需求”指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和方法。“运输相关终端需求”是一个经济体终端需求中与运输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它从消费的角度去衡量运输需求对经济的影响,但它是一个“净产量”的概念,因而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具有可比性。按“运输相关终端需求”的概念,运输相关的消费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应在10%-12%,而非15%-18%。“运输相关终端需求”概念的提出和指标的建立满足了从消费的角度去衡量运输对经济影响的需求,也终止了一个扭曲概念指标的应用和误导。美国运输部官方统计数据已不再用“运输帐单”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而是改用“运输相关终端需求”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去从消费的角度衡量运输在美国经济中的重要性。“运输相关终端需求”的概念和指标也促进了美国运输界对美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认识。韩晓利博士关于“运输相关终端需求”论文中的数据显示,在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上世纪九十年代,“运输相关终端需求”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经历了平稳增长,见证了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消费结构比重将由必需品,如食物,移向高端消费品,如交通运输和医疗。
3.运输服务经济指数。韩晓利博士对交通运输数据统计领域的另一个杰出贡献是带领宏系公司研究团队创建了美国运输部的第一套“运输服务经济指数”。建立“运输服务经济指数”是一个由美国运输部交通信息统计局资助的研究项目。它的目的是要应用“费舍尔”(Fisher)指数理论到现有的运输数据中,从而建立一套有理论基础的,时效性强的,能全面反映美国运输月度变化的综合性指数,并实现这些指数从理论研究到月度产生和发表的转型。在建立“运输服务经济指数”之前,美国运输界用以量化运输服务增长变化的指数多为物流指数,如车辆里程指数、货运里程指数、客运里程指数和简单的平均经济量指数,如运输服务月收入与另一个月收入之比。平均经济量指数是非常不精准的,因为它不仅受物流量变化的影响和反应质量的价格变化的影响,还受着通货膨胀价格变化的影响和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在韩晓利博士的领导下,宏系公司研究团队成功地为美国运输服务建立了三个以“费舍尔”指数理论为基础的经济指数,即货运价值指数、客运价值指数和运输综合价值指数。同时,宏系公司研究团队还为交通信息统计局建立了一个为运输服务经济指数收集数据,处理数据,产生和发表月度指数的计算机系统。这个计算机系统具有两个非常先进的功能。一个功能是让交通信息统计局对已发表的运输服务经济指数进行由于对过往数据更正或重设价格基年而引起的必要更新,但同时又不会造成“重写历史”的现象。另一个功能是自动根据最新数据确定最佳模型去从运输服务经济指数中清除季节效应。美国运输服务经济指数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数据的相关性、指示性和及时性,为美国运输部管理层及时地了解美国运输系统的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以及执行“以数据为基础的决策”,给予了强有力地支持。
情系国内,报效母校
韩晓利为回报母校,在2003年华师百年华诞期间慷慨捐资设立“韩晓利奖学金”,专门奖励品学兼优、进取心强,为太阳集团5493con作出积极贡献的优秀在校大学生。2005年5月15 日晚,太阳集团5493con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五楼举行了“首届韩晓利奖学金”颁奖仪式暨文艺晚会。自此开始,太阳集团5493con每年都评选10名品学兼优学生颁发奖学金,激励在校大学生发奋读书。